摘要

三十年来,心智理论及其发展一直是认知科学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我们关于儿童何时以及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知识,包括发展时间表、旧的和新的测量方法,以及婴儿期的基础技能。**我们回顾了关于心智理论(ToM)与学习的最新研究,即儿童对他人心智的理解如何影响他们学习世界的方式,以及领域通用认知技能(执行功能)在心智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证据,以及最为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最后,我们提出了在这一广泛且不断增长的领域中未来的研究方向。


发展与测量

**在2到5岁之间,儿童对心智状态的理解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期间,心智理论(ToM)以稳定且可预测的顺序发展。到2岁时,儿童的心智理论包括对情感、意图、欲望和感知的基本理解。**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知识和信念的理解非常有限。他们难以理解人们可以在信念和知识状态上有所不同,以及有人可能会相信错误的事情。例如,当3岁的孩子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例如,蜡笔)时,即使盒子上有错误的标签(例如,创可贴),他们通常也会误判别人知道盒子里是什么。此外,他们难以认识到外观可能与现实不同,以及人们可以对同一场景或事件有不同的视觉观点。然而,到4或5岁时,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更接近成人,尽管后面将描述的新方法揭示了婴儿期的早期错误信念推理形式。

儿童的心智理论通常通过一系列标准实验室范式进行评估,例如由Wimmer和Perner开创的经典位置错误信念任务。这些范式产生了大量关于心智状态理解发展的数据。此外,它们在评估与可能影响心智理论发展的因素(如执行功能、假装游戏、语言、母亲的心智敏感性和心智状态语言、家庭教养方式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被广泛依赖,以及心智理论可能的后续影响,如同伴关系和学术成就。在他们对错误信念任务的有影响力的元分析中,Wellman等人得出结论,从3岁到5岁,随着年龄增长,任务表现的变化在多种任务操作和研究人群中都非常显著。Wellman和Liu的心智理论量表是一个重要贡献,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广泛地评估学前期的心智理论,追踪从意图到欲望、知识、信念,最后到不一致情感的发展进程,尽管有趣的是,中国以及伊朗学前儿童在通过欲望和知识任务的顺序上是相反的。

对学前期心智理论(ToM)显著进步的常见解释是,儿童在关于心智的观点上经历了重要的概念变化,或者如心智理论量表所示,经历了一系列这样的变化,从机械行为的理解转向充分认识到心智是一种有时会出错的表征装置。这样的变化被认为是由儿童不断地将他们新生的理论与现实进行对比并相应地修正,如同“小科学家”一般。然而,正如我们在执行功能关系部分中将看到的,这可能并不是全部。学前期之后还有一些更难以用概念变化解释的发展。例如,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一个人错误地认为另一个人认为某事是真的)用于测量稍大一些儿童的心智理论能力,尽管它们似乎评估的是工作记忆随年龄增加的情况,而不是反映心智理论能力的概念变化。

该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是考虑心智理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并伴随创新的计算机化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反应时间以及成人心智状态推理的准确性。例如,Dumontheil等人要求7至27岁的参与者根据只能看到部分物体的“指导者”的指示移动架子上的物体(在计算机显示器中)。为了成功,他们必须站在指导者的视角,移动指导者能看到的物体。即使在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期,这项任务的表现仍在提高。与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一样,除了任何新的概念变化外,还需要理解神经认知变化以帮助解释这些后期的发展(见神经相关部分)。

婴儿期

尽管许多研究者对心智理论(ToM)的终身发展感兴趣,但一些研究者着眼于儿童对心理生活最早的意识迹象。在社会理解的基本层面,婴儿以对意图和代理敏感的方式解释他人的行为。婴儿在生命的前半年会追踪和模仿人类的面部和手部动作,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

以下是婴儿期心智理论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1. 早期社会理解:三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睁眼的面孔,并会转向之前看到的面孔的注视方向。五个月大的婴儿会将人类手的伸手动作解释为有目标的行为。
  2. 目标和注意力归因:婴儿对人类行为的目标和意图进行选择性归因,只有特定的动作(如手掌打开的伸手)会被婴儿解释为有目标的。
  3. 跨文化一致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婴儿在意图和注意力理解任务上的表现大致相同,但在涉及假装或图形符号的任务上,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4. 早期错误信念推理:尽管婴儿期对意图的理解是普遍的,但对信念等心理状态的显性推理发展较慢,依赖于认知灵活性和处理信念-世界对比的句法系统。学前儿童在大约4岁时能够成功进行错误信念任务,并且此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和执行功能的进步密切相关。
  5. 隐性和显性系统:研究者提出两种系统:婴儿和幼儿具有快速、隐性且不灵活的错误信念理解(系统1),这先于并促成了较慢、显性且灵活的理解(系统2)。早期知识可能是前概念性的,对线索反应,并以基本和隐性的形式存在,语言和执行功能的发展促进了后期显性的心理推理。
  6. 未来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包括隐性知识如何支撑并转化为显性理解,两个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哪些因素使显性知识变得可访问。

心智理论与向他人学习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儿童如何利用心智理论(ToM)能力在其他发展任务中,尤其是向他人学习中的应用。关键点如下:

  1.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儿童通过推断信息提供者的知识状态来评估其可信度。他们更愿意向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学习,并会记住信息提供者以往的准确性,在评估新信息时继续使用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