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堵墙是什么?” ——刘慈欣
大脑是人类智能体现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的宕机则意味着死亡,而生和死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堵无法跨越的墙。但是,勇敢的人类,一定会前赴后继的在这堵墙上凿洞,将生的光亮照进去,开始窥探对面的世界,一旦洞口破开,生和死的定义就将改写。
而其中一把凿洞的锤子,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
我们不需要用多远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仅仅只需用十年的时间,便可以看到信息技术飞跃的进步,例如,近期的大型预训练模型,包括 ChatGPT 等,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可以预见,再过两年,五年,十年,世界将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包围。
那这些超大型模型是否真的有意识生成?说实话不知道,虽然理论上是不可能的,笔者在GPT-4 是否产生了意识 也表明了现阶段意识的不可能性,但从另一种角度讲,如果不进入其内部,观察它是如何生成结果,我们是永远无法知道它是否有意识。就像我不是你,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知道你的所思所想,只能靠猜测。在1714年, 发明微积分的莱布尼茨出版了一部哲学著作《单子论》, 提到了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有一个机械装置, 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有知觉。我们把自己缩小到其中, 可以看清机械运行的所有过程细节, 也可以计算它的力学原理, 我们还能预测机械如何运转。但这一切都和机械的知觉没关系。观测到的现象和知觉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天堑, 无法连接。
这就是“莱布尼兹之堑”(Leibniz's Gap), 想要知道一个系统是否有自我意识, 就必须成为系统本身。
《科学的终结》的作者霍根在书中说道:“科学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并不是太空领域,而是人类的意识世界。”
研究意识,绝对是一门跨越众多学科的领域,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死亡的可怕不在于身体的消亡,而是意识的湮灭。要想自己的意识永生,或许有一种办法:保留大量自身的数据,期待人类后续创造的超大型模型来模拟自身的“意识”。这些数据,则包括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
那仅仅靠“感知”数据,是否真的可以“计算”出意识?即仅从你说的内容,既可以判别你的所思所想吗?这就是笔者上面所说的,我们不了解意识的产生,也就无法明确回答,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的行为和言辞,总归是我们内心的反应。
笔者认为,如果想要意识永生,最简单的方式,即应该记录自己的数据,同时记录特定时候的所思所想,因为日后的超大型模型一定会普及,那个时候就可以靠他们计算出一个在数字世界的自己了。
Soft Universe 项目的目标即在此,我们旨在创建一个机器人软体,通过大量目标数据,模拟目标的“人格”,并产生与目标相似的信念、思维、记忆、口吻、习惯、行为等意识内容,使目标以数字的形式存在,进一步的,创造出数字世界,称之为 Soft Universe。